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宋熙宁九年(1076)的中秋夜,苏轼借着对家人的深情思念,挥洒神来之笔,乘兴写下《水调歌头》。此后的时光里,这一诗句成了节日里的美好表达。
无论文学艺术,还是金石器具,几千年来,明月、团圆、中秋,已经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
又是一年中秋时,扫描下方svg海报二维码,“拍一拍”文物里的月亮,品味传统文化里的中秋之美。
【责任编辑:张 磊】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宋熙宁九年(1076)的中秋夜,苏轼借着对家人的深情思念,挥洒神来之笔,乘兴写下《水调歌头》。此后的时光里,这一诗句成了节日里的美好表达。
无论文学艺术,还是金石器具,几千年来,明月、团圆、中秋,已经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
又是一年中秋时,扫描下方svg海报二维码,“拍一拍”文物里的月亮,品味传统文化里的中秋之美。
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
大河网络传媒集团 承办